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组织机构
院部设置
招生就业
校园文化
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正文
湘南幼专党发〔2022〕9号   湘南幼专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我校党委换届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
发布时间:2022-09-01 14:38   作者:管理员   来源:   分享到:


湘南幼专党发〔2021〕38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经2021年7月9日一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为加快推进学校2025年建成活力现代美丽新幼专和2030年创建湘南幼儿师范学院,推动学校高质量高水平事业发展,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及《郴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特编制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它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思路框架、基本指标、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是全校师生的行为导向,是学校行政的重要依据,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以来学校发展成绩

“十三五”以来,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学校利用郴州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地域优势,成为了湖南省教育厅认定的大专层次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是郴州市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中心;逐步发展成为湘南地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中心、学前教育科研与信息交流中心和湘南地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及小学教育科研与信息交流中心,为区域及全省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教育部确认的全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荣获“全国师范教育名校”“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湖南省大中专毕业生推荐就业先进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特色学校”“湖南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湖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平安高校”等荣誉。近年来,学校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持续提升,办学规模按照既定规划稳中有增,报考人数呈现逐年递增态势,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初次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实现“三高”增长。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断增长,老旧设备不断更新;校园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群建设起步较快,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持续增强,充分突出了师范类学科优势和特色,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学校党的全面领导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为学校“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基础值

2020年实际值

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人)

5093

7107

社会培训人数(含在职教师、校长、园长培训)

170

150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人)

152

206

副高职称以上人数及占专任教师比例(人/%)

27.6%

24.8%

“双师型”教师人数及占专任教师比例(人/%)

0

53%

研究生学历教师人数及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人/%)

23%

41.26%

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面积(平方米)

217022

217022

校舍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95837

116959.84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46647

60258.59

专业实验实训室面积(平方米)

13510

13510

学生公寓(宿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33700

39393.21

学生食堂建筑面积(平方米)

3100

4918.04

校园绿化覆盖率%)

52.56%

52.56%

教学仪器

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870

3639

新增教学仪科研器设备所占比例(%)

55%

12%

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720

789

体育场馆设施

体育馆面积(平方米)

0.49

0.35

400米标准田径场(内含标准足球场)

1

1

多功能综合健身房(室内活动用房)

1

1

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

1

4

图书馆藏

图书馆面积(平方米)

3200

15611.59

适应纸质图书(万册)

25.7

35.23

电子图书(万册)

28

31

期刊种类(种)

300

416

实习实训

场所

附属小学(所)

0

1

附属幼儿园(所)

0

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个)

26

56

专业设置与教学

开设专业数(个)

13

10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占教学计划总课时(%)

46.16%

51.68%

教学科研

建设科研机构(个)

1

3

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立项(个)

0

5

教师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篇)

30

120

 

1.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十三五”以来,全面加强了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重一大”制度和学校的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系。改革了学校的党组织结构,形成了5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的组织结构,配备了高规格的党支部书记及支委队伍,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党支部全部达到“五化”建设合格标准。荣获省级党务工作示范岗,双带头人标兵,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三项荣誉称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学校政治生态和教育行风不断向好。

2.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估为抓手,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动力,坚持面向农村幼小教师教育和社会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凝练学科门类、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类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推动了学科、专业、课程集群拓展,努力打造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共开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个,校内实践基地10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7013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1.5个。学生德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等培养多措并举,开展“青马工程”和青年大学习等活动,不断丰富“三全育人”措施途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技能竞赛成果丰硕,已获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全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4项、全省高校“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及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全部立项,毕业生教师资格证书考取率逐年提升。生源质量方面,新生录取分数线近三年一直保持在全省同类高校前六;就业质量方面,全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4.60%,就业率稳定在在88%以上,毕业生就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教育行业,对口就业率高达97.47%,学生就业后广受社会赞誉。在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上,有全新的突破,各级各类课题申报108项;学术论文发表389篇,核心刊物4篇,获奖各级各类19篇等,编写或参编著作81本,省级及以上立项课题14项,新型实用专利7项。

3.办学基础能力有效改善。“十三五”期间,归建附属实验幼儿园1所,校园占地面积达到了217022平方米;先后完成了学生宿舍4号栋、学生4食堂、新图书馆、新实训楼、三期道路、书山公园、学海广场等,新体育馆等工程正在建设当中,学校建筑面积达到了116959.84平方米;提质改造了地下管网和供水供电设备,建设标准化考场100个;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截止2020年底,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达到60258.89平方米,新增13611.59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用房面积达8.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断增长,老旧设备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总额增加3000余万元,图书新增10万册。学校“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投入资金323万元,优化配置各类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了网络中心模块化机房,配备锐捷8610核心交换机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业务服务器7台、数据中心存储60TB、200KVAUPS1台,目前教学用计算机789台,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为20台;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为20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0Mbps,网络信息点数415个,数字资源总量达2000GB,直接联入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100余个,部分专业具备使用专业虚拟实训软件条件,校园内办公、学习室内场所有线、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这些良好的硬件设备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园一卡通可实现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门禁等功能。学校搭建了办公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开启了OA管理服务平台,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和校园门户系统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4.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截至2020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206人,生师比34:1。教职员工当中高级职称61人,晋升副高以上职称11人(其中教授增加7名,副教授增加4名);中级职称83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以上占24.8%,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人数为85名,占41.26%。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共109人,比例达53%。男女比例较为合适,年龄比例较为协调。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从23%提高到41.26%,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累计培训教师69人次,教师质量方面,外派访学、国培、省培教师251人次,招培研究生学历教师逾百人。

5.机构设置更加精简规范。学校进行了既大刀阔斧又积极稳妥的改革和调整,我校干部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均得到了优化,机构设置更加精简规范、科学合理,干部队伍更加精干高效、充满活力,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挖掘内部潜能、促进学校又好又快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校内设机构10个,教学教辅机构7个,群团机构3个;党的基层组织有5个总支12个支部;副处级干部26人;正科级干部24人;副科级干部13人。

6.依法治校能力显著增强。加快推进制度建设,稳步提高依法治校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依法依章办学治校,制定和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教职工考勤与工资绩效奖金挂钩的暂行规定》《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关心教职工生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另制定下发人事工资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制度文件共计88个。

7.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专业涵盖教育类、艺术类、服务类等门类,以教育类为主体。学校集中开办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小学教育、科学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美术教育、表演艺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10个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专业对口性强,专业集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人才支撑能力更加强劲。“十三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952人,五年制公费大专生1760人、三年制高专生3824人、五年制自费大专生1368人。毕业生合格率达100%,一次性就业率达98%,对口就业率达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为郴州及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输送了大量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一批学生在本市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创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我校扩大本地幼教师资供给能力的呼声持续走高。每年面向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社会人员等群体开展各类培训超900人次。承办国培项目、市级项目农村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含校长、园长)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1089名;2016年在桂东县开办精准扶贫育婴师(五级)培训班1期,培训育婴师75名;2017年开办郴州市教育精准扶贫“送培到县”项目(嘉禾送教)培训班,培训人员60名,培训质量深受上级主管部门肯定和当地人民群众好评。承接公务员、建造师、教师资格证等各级各类大型社会考试共计40余场次。承接各类科技创新横向课题若干。2019年,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4720人,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个,校内实践基地10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7013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1.5个。2019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为146520人日。教育扶贫精准实施,民生保障工作有新进展,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7361人次,累计发放各级各类奖助学资金21663214元;学校消费扶贫实现常态化,累计销售扶贫产品7165795元。组织师生参加“春‘锋’送暖,手留余香”公益汇演、“矿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和“唱响新时代——2020走进湖南·郴州”演出,传播郴州本土文化,促进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

(二)存在的不足

1.办学基础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剔除长沙银行贷款和免费师范生培养经费后,按照中专层次学生1万元、大专层次学生1.2万元仍然不达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仅为5120元,比省高校平均值低1538元;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仅为8.4平方米,比省高校平均值低7.17平方米;信息化教学条件相比之下仍然比较落后;学校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均不充足。总体来说,学校发展空间不够大,设施设备不够优,办学资源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急需拓展办学经费筹集的渠道,积极争取省、市两级加大投入,扩大校园面积,加强基础建设,使办学基础条件达到省专科学校平均标准。

2.依法治校的校院二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方面水平还不够高;校院二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运行不够顺畅,工作运行机制还有待探索和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课堂质量评价制度不够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短缺。学校需进一步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向简政放权的目标迈进。

3.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水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高”院校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在全省的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中全部为合格等级,没有一个优秀。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专业建设工作起步慢,总体滞后,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亟需成立、专业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还未选树。教科研质量不高,教科研工作尚未真正深入专业、课程、课堂,成效不高、质量不优、成果转化利用低。学校目前开设了9个三年制大专专业和6个五年制大专专业,专业设置偏少,方向单一,缺乏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优势专业、优势学科少,传统优势专业、学科发展亟待提速、升级;优势专业群建设乏力,缺少具有影响力、知名度、特色化的品牌专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还不充分,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生均值为20元,比省均值低186元。学校专业点学生分布目前现有专业10个,专业点点均学生数为278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61人;专业大类点点均学生数为1573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51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短板,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亟待加强,三全育人机制体制仍然不够完善。

4.师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编制问题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上均不高,高水平创新团队、管理团队缺乏,高学历教师(博士)缺乏,“双师型”教师仅为109人,离省高校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学科领军人物和专业拔尖人才匮乏;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名家的培养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学前教育专业、思政专业等专业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等几支队伍的发展还不均衡,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5.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校园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打造。我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等在师范教育、艺术教育的底蕴和底气体现不充分,需进一步统筹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突出鲜明特色,进一步结合我校的师范特色凝练打造出文化特色亮点。

6.服务社会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的职能尚未全方位体现,围绕我校行业、企业领域需求,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科技资源整合、科研平台建设,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学校科研优势、与地方企业共建研发培训中心、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等服务、服务地方文化和农村教育均不够。目前我校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490.5万元,其中扶贫专项金额为417.96万元,社会人员培训额为72.54万元;技术服务到款额为20万元,其中纵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到款额分别为20万元,师均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师均各类技术服务到款额比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13万元、7.01万元。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着力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总遵循。推动实施“三高四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强省、城镇化提质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为我省教育开创了新局面。基于“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与粤港澳、长三角、成渝都市圈联系日益密切,湖南教育在区域开放发展方面形成了新优势。我校的师范专业特色在全市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这一职教新理念充分体现了把职业教育当作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的新理念,《郴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支持将我校升格为湘南幼儿师范学院。市委刘志仁书记关于全力打造“一极六区”的战略思想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定位进一步为我校明确了办学方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分析,我校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湖南省和郴州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郴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学校发展的下一阶段,顺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完成新发展任务,学校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育师”的办学宗旨,以“立足湘南、服务基教、出彩幼师”为办学定位,以“做大学前教育专业、做强小学教育专业、做精艺术设计专业、做优现代服务专业”为专业定位,以建设高质量师范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启动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质量事业发展和“扩容创建”抓住新机遇、“提质创优”占领新高地、“强特创先”打造新品牌、“改革创新”开创新局面(即“三高四新”)战略布局为战略目标,以持续开展党学习教育活动、综合改革与制度建设、师资强化与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要活动为主要抓手,顺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完成新发展任务,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学校各专业、师资、管理等协调发展,为建成区域性、师范类、职业型的同类学校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专科学校目标不懈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支部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按照学校章程办学,不断完善各方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坚持优先教学发展。坚持把教学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基础性、中心地位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教学优先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经费投入、资源保障上把教学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坚持优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与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保证办学方向正确、学生发展全面、权利机会公平、人才优质优能、专业学科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以教学科研改革为龙头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激发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巨大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办学活力。统筹利用国家、省级、市级、合作办学单位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辟校企共建特色专业群新路子,着力提升学校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高质量师范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人民群众对我校办学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学校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高,各项办学水平指标全面达标,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赶超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水平。

1.发展更有质量。师范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持续推进;专业规模和专业内涵进一步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链进一步拓展延伸;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优化;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实现新突破;二期扩容建设全面完成。

2.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师资结构、生源结构、经费保障等结构持续优化。在专业结构方面,明确“做大学前教育专业,做强小学教育专业,做精艺术设计专业,做优现代服务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实施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及时淘汰落后专业,专业结构由大而全逐步向专而精转化。在师资结构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力度,加紧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学院自主聘任校外兼职教师机制,鼓励学院广挖社会名师、行业大师来校讲学讲座,建立紧缺学科讲学讲座机制等多措并举,建立师资保障新格局,打造一支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在财务支出结构方面,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财务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投入,加大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逐步夯实教学硬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构建教学经费保障新格局。

3.治校体系更加完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持续的建章立制,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各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各工作体系更加成熟完善,行政管理放管结合,简政高效。

4.办学保障更加充分。随着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向上增资立项能力不断提高,省市两级对我校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完善,生均拨款全面达标,专项经费逐年稳中有升,经费保障水平赶超省内同类院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基础能力稳定提升。各项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5.服务社会更加优质。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服务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协作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科研、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社会培训服务、社区服务、横纵向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各类人才培养较好地满足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队伍充实需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局面进一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稳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标

2021年

2023年

2025年

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人)

7700

8500

10000

社会培训人数(含在职教师、校长、园长培训)

126

176

300

师资

队伍

专任教师(人)

245

473

555

副高职称以上人数及占专任教师比例(人/%)

22.8%

23%

23%

“双师型”教师人数及占专任教师比例(人/%)

61.6%

62.5%

63.6%

研究生学历教师人数及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人/%)

40.82%

69%

73%

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面积(平方米)

217022

272000

320000

校舍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122591

137156

156050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63498

78000

96900

专业实验实训室面积(平方米)

13510

13510

20500

学生公寓(宿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39393

54400

64000

学生食堂建筑面积(平方米)

4918

4918

7600

校园绿化覆盖率%)

52.56%

44%

39%

教学仪器

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4322

6483

8403

新增教学仪科研器设备所占比例(%)

18%

50%

29%

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789

789

800

体育场馆设施

体育馆面积(平方米)

2513

8144

8144

400米标准田径场(内含标准足球场)

1

1

1

多功能综合健身房(室内活动用房)(1个)

0

8

8

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35块以上)

8

9

9

图书馆藏

图书馆面积(平方米)

15611.59

19975

23500

适应纸质图书(万册)

42

68

90

电子图书(册)

35

40

45

期刊种类(种)

436

490

540

实习实训

场所

附属小学(所)

1

1

1

附属幼儿园(所)

1

1

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个)

60

80

100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个)

11

13

15

专业设置

教学

开设专业数(个)

10

15

20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占教学计划总课时(%)

53.47%

53.72%

54%

教学科研

建设科研机构(个)

3

4

5

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立项(个)

0

1

3

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立项(个)

5

7

10

教师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篇)

120

130

150

思想

政治

工作

三只队伍建设(A专职思政教师B专职辅导员C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

A22

B38

C2

A24

B42

C2

A28

B50

C3

思政课程校本教材(本)

1

2

3

建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个)

2

3

5

党的

建设

配齐配强党务干部队伍

配齐党组织书记、副书记、

专职组织员

推进创先争优工作,建设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

1个

2个

3个

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每年新发展数量)

60

80

100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主题,培养广受社会赞誉的优秀人才。

不断提升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以及学校实际,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其建设目标任务具体为: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争取全校多个专业合格性评估为“优秀”等级。进一步组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方案优秀等级评价评审,“十四五”期间力争学前和小学教育两个专业群的各专业获评优秀等级。

2.科学确定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人才。进一步规范完善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活页式、手册式校本教材,做好课程资源库建设,把现有专业从内涵上做强做大,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调整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精心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对接市场培养社会需求能力强的优质教师。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专业联动共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成立由企业、行业和校内外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同用人单位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精品专业、特色专业,紧跟新时代专业人才需求和教育前沿,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认证和评估机制,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保障社会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遴选授牌1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抓实见习、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等工作,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结合起来,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长期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做好专业调整和优化,“十四五”后期形成13个基本稳定的专业办学格局。要在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群和小学教育专业群的基础上,进一步真正实质推进专业群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师资;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调整,开办新专业,力争2022年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如期招生,2023年小学法治与品德教育专业按时开班,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5.成立专业相关协会和联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质。为扎实推进产教融合,由学校牵头成立郴州市学前教育协会、小学教育协会,成立学前教育联盟、小学教育联盟、艺术教育联盟,选聘行业大师和校内外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教学,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培养质量。

6.建成一批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岗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入教学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开发适应我校专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深化企业订单模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把企业课程搬进课堂,做到校企无缝对接;加大网络课程开发力度,构建实体课程、网络课程相互贯通的课程体系;优化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扎实推进“三教”改革,推动教学方法变革;全力加强校本资源库建设,为教学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7.坚持教师为育人根本,建设一支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教”改革的痛处是教师,要强根基,促发展,全面提高教人才培养“三项能力”,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育人能力。完善教师年度考核、教学评价、教师晋职晋级等制度或机制,以目标引领教师健康成长,不断激发教师活力,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组群抱团,提升团队整体实力,建设一支与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8.坚持教材为育人纲要,提高教材选用水平。“三教”改革改到实处是教材,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相关规定,研究制定我校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的选用到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完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材选用水平;加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9.坚持教法为育人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活、教学方法活、教学形式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三教”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要着力改变教师上课随意、不注重因材施教、学情研究不深、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标准执行不严、教案多年不变的现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着力解决全校教学手段不活,探索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课堂现场双向教学等模式,统筹推进我校教学形式活水平。

10.全面加强硬件建设,保障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需要。先进的图书资料、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条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具有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特点的教室、报告厅,以及开放共享型各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中心,满足专业教学、科研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需要。

专栏1  高素质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成立学前、小学、艺术专业相关协会和联盟,对接行业和产业,提高产教融合能力,坚持以“三教改革”为抓手,继续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和管理平台建设,不断充实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诊断手段,加大“1+X”证书开发力度,为幼儿园和小学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

 

(二)持续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狠抓教学质量,专业学科建设跻身省同类学校一流行列。

通过五年建设,逐步形成面向幼儿园(小学)教育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多科性专业体系,不断加强专业标准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具体任务为:

1.洞察社会需求,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拟申办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等,与时俱进开设紧需专业和新兴专业,调整旧专业,淘汰落后专业。聘请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名师,组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3支校内外专业建设专家队伍,开展专业论证活动,及时反馈行业发展动态,定期反馈岗位结构变化和能力要求变化情况,形成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自身办学实际资源和优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立足专业优势,打出学校特色牌。2025年,重点培育学前教师教育专业群,申报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20门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3-5门,校本教材40本,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在校内形成示范推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学院专业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育人质量;重点建设2-3个品牌专业,形成学校专业特色,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有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建设1-2个专业群,争取创建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1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学科支撑有力、专业协调发展、优势特色鲜明、社会需求度高的专业发展格局。

3.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遵从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不断加强专业标准建设,通过组织制定完善专业群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专业毕业设计标准,积极探索1+X证书考评机制等,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4.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要用制度统领教学工作,保障教学规范有序。要认真落实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目标、新时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新要求,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梳理和修订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教学制度保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师德素养、教育理念、创新意识、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等都得到大幅提升。逐步建成一支思想品德优、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教师人才队伍。(1)学校成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2)各学院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3)各学院及教学部成立学术分委会。(4)遴选和确定各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引进与自培相结合,外培与内培相结合,请进与外送相结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遴选一批学术造诣深、思想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骨干名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重视教师梯队建设,发挥跨学科和专业整合优势,打造知名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专任教师人数达到555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比例达23%,“双师型”教师比例56.6%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76%,骨干教师50%以上。

专栏2  高水平专业建设行动计划

申办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等教育类专业;遴选授牌1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成立学校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各学院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学院及教学部成立学术分委会;遴选和确定各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到2025年,重点培育学前教师教育专业群,申报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20门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3-5门,校本教材40本,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在校内形成示范推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学院专业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育人质量;重点建设2-3个品牌专业,形成学校专业特色,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有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建设1-2个专业群,争取创建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1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学科支撑有力、专业协调发展、优势特色鲜明、社会需求度高的专业发展格局。

 

(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校的水平。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依托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学术委员会规程;优化组织机构;建立学校理事会机制,改革直属附属机构体制机制。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成编制核定与岗位设置,完成教师职务评审与聘用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形成一套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机制。

3.深化考核评价机制体制改革。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校院(部)二级管理机制及实施院(部、中心)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部门及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干部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建立毕业生质量评价机制。

4.深化条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财务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管理与内控监督制度;建立图书设备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制;推动建立教职工健康管理模式;完成学校公有住房和车辆管理改革,使公共资源更好发挥效用;完成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改革;建立一套校友会运作机制;建立安全工作机制。

专栏3  综合改革行动计划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和巩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为根本,以治理为核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设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等,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不断推进我校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大思政”格局。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必修课,开展“四史”专题学习,推动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将思政素质学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标准当中,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全覆盖。

2.以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

4.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健康教育与管理,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5.抓好抓实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思政课内容供给、话语体系、讲授形式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建设推出一批“金课”,推广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移动”思政课堂,探索实施面向大学生的网络思政课堂。建成一批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6.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推动思政教育教材学术理论创新,因地制宜开发校本特色思政课专业教材。

7.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按照有关比例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三支队伍”。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开放式课堂培训”和春秋两季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举办系列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班,实现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岗前培训广覆盖。

专栏4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行动计划

科学制定“三全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育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到2025年,设立5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编写并出版三本校本特色思政课专业教材。

 

(五)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教育,健全师德师风表彰奖励机制,开展师德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监督和奖惩档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全校教师做到以身立教、教书育人、爱生爱校、潜心育人。

2.要深耕教师思政工作,严格把牢教师入口关、考核关、评价关、监督关、惩处关和教师意识形态阵地。制定高校、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办法,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

3.学校重视专兼混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兼职教师的名师引领作用,在课程方案修订、教学研讨、课题共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建立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形成覆盖学校教师培训体系,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

5.师范类专业从幼儿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聘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非师范类专业从相关企业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技师或能工巧匠承担实践课程教学。

专栏5  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表彰奖励机制,开展“湘幼系列”评选表彰。

2.向上级部门争取全额事业编制增量,加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引进和招聘,每年新增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00人。

3.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培养培训,每年选送100人次以上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含国内访问学者、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4.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5.制定出台教师学历提升管理办法,每年选送2-3名教师参加博士学位提升。

(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发展思维,持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1.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互为补充,通过请基地行业精英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来校讲学、授课以及到企业及基地进行调研、培训与指导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扩大学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保护好、调动好学校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性。

3.加强社会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与考证培训。与地方企业共建研发培训中心,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等服务;发挥我校师资、专业优势,面向行业企业,申报、承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技术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等项目。

4.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提升人才支撑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完善与绩效挂钩、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政策;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挥领军人才作用,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一批敢于干事创新的人才。

5.实施高效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支持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

6.完成教师教育特色机制改革。

专栏6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行动计划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制定《湘南幼专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湘南幼专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高度融合,合作共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到2025年,组建成立郴州市幼儿教育联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00个,达成校企合作项目5个。

修订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保证理论课与实践课达32课时量,出台可操作的实践课教学和考核办法。积极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就业导师队伍。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工作上新台阶。到2025年,组建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覆盖全校在校学生,学校和校外聘请的有资质的创业就业导师达到10人以上,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

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厘清校院两级管理职责与权限,明确各学院创新创业就业工作主体责任,构建“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全程协同、全要素推进”的创新创业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院两级优势、互补联动,形成“党政主职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牵头抓,学院主责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抓,全校师生齐参与”的创新创业就业工作大格局。到2025年,形成完整的《就业反馈评价体系》,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搭建科研平台,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在原有基础上新建3-5个校内教育科研机构,面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开展课题研究;加强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立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评价改革创新的重大课题,到2025年实现国家级、省级课题分别立项3个和10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到2025年,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30%。

加强与省内外一流本科高校合作,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到2025年,注册人数达2000人。构建高层次、开放式的培训师资库,主动承接国培、省培、市培项目;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大力拓展行业发展培训市场,到2025年,年培训人数达300人。

 

(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师范办学底蕴,形成独特校园文化。

1.培育一种教书育人、崇真尚美、勤学勤勉、守正创新的校园价值认同。

2.形成一种爱国爱党、爱校爱岗、爱师爱生和尊知爱学、尊重规则、团结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人文氛围。

3.着力推动一院一品、学院办学校和校园防风险、保安全、促规范、求公平、有活力、具现代、创美丽、办精品的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4.赓续学校师范艺术特色,挖掘和不断积累学校师范艺术文化底蕴,创师范艺术文化特色品牌。

5.大力建设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不断创新学校志愿者活动形式和内容,进社区,服务社会,树立良好社会声誉,彰显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专栏7  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挖掘师范办学底蕴,科学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分步完成实施,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赓续师范艺术特色,打造独特的“一院一品”文化风貌。积极开展社团、志愿者等学生课外活动,推进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创建,积极申报全国文明校园。

 

(八)关注民生,厚植师生家校情怀,努力提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1.不断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关心广大一线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教育等各项政策,逐步提高外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定期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育成果等奖项的评选表彰,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继续抓好学校食堂自办自营,进一步优化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提升师生伙食性价比。

3.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不断更新升级老旧办公设备。

4.完善学校岗位设置,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评制度。为教师职称转评晋升打通渠道。

5.协助组建教工团购房小区业主委员会,优化小区物业管理等环境,优化教职工居住环境;腾空改造老培训楼作为青年教师周转性住房。完成附属幼儿园扩容增位、附属小学实质性收并,扩大学校规模的同时,解决教职工的孩子托育、入园、入学、就业等问题。

6.进一步发挥好工会服务职能,搭建学校教职工与外单位联谊交流平台,解决教职工子女以及大龄青年教工脱单等问题。

7.进一步完善升级书山公园、教职工业余活动场所等建设,拓展师生课余活动空间。

8.完成学生宿舍水网改造,彻底解决学生用水特别是热水供应不足的问题。

9.资助关怀全覆盖,解决困难家庭学生的入学难、保学难问题;建立困难教职工台账,持续关注并进行精准扶助。

10.广拓线上线下招聘渠道,不断拓宽毕业生优质就业率途径,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满意度。

11.加强校园及周边交通、治安、消防、网络、食品等方面安全的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学校宜居环境。

专栏8  关注改善民生行动计划

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增加编制数量,解决年轻教师评职称难问题,到2025年教师编制数量基本满足在校生10000人的办学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到2025年,教学用房、学生公寓、师生食堂、年轻教师公租房、师生活动场所能基本满足需要。办好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小学,解决教师子女入园难、入学难问题,到2025年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办成为市城区示范性学校(园)。建立校园周边安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持续营造和谐、安全的周边环境。

 

(九)争取省市资金支持,提升增资立项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基础办学能力。

1.继续稳步提升市财政保障经费和生均经费保障水平。生均经费在扣除建设专项、公费生培养经费、偿债等金额后仍然达到文件规定的大专生1.2万元/生和中职生1万元/生。

2.加大省教育厅“双一流”资金的争取力度。在充分调研了解“双一流”资金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院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拓宽争资渠道。

3.继续稳步提升市教育局对我校的教育专项资金的保障水平。在解决我校二期建设分年度投资计划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运转专项资金项目。

4.持续办好联合办学,稳定联合办学相关收入水平。

5.扩大继续教育培训和社会考证培训承接范围,争取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广拓财源,作为学校办学资金的重要补充渠道。

6.抓好学校地下车库、停车场、体育馆等场所管理,通过向社会开放等形式拓宽学校改善维护基础设施资金来源。

专栏9  增资立项行动计划

以学校升本为契机,以创办合格高校为依托,继续向市政府争取土地、项目和资金,争取2025年各项建设指标均达到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继续积极向市财政局争取稳步提升市财政保障经费和生均经费保障水平,每年争取稳中有升。继续积极向市教育局争取教育专项资金,争取更多的教育教学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省教育厅“双一流”资金的争取力度,深入了解项目申报关键点,不断拓宽争资渠道。继续办好联合办学,扩大继续教育培训和社会考证培训承接范围,抓好学校地下车库、停车场、体育馆等场所管理,广拓财源,积极探寻学校办学资金的补充渠道。

 

(十)以提高党建质量和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1.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办学治校能力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

2.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提质。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深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学院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专职组织员。实施创先争优计划,培育选树一批特色鲜明、示范突出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从严做好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重点做好大学生和高知群体的党员发展工作,每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00人次以上。

3.建设高水平干部队伍。从严选拔、培养、使用干部,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出台党校培训管理办法,做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学校内设党政管理机构和教学教辅机构,选优配强中层领导干部。

4.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等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反党纪法规行为,继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实施意见精神,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专栏10  加强党的建设行动计划

1.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学院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专职组织员。

2.实施创先争优计划,培养选树一批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

3.加强大学生、高知识群体党员发展工作,实施年度计划调度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落实好“三重一大”和学校各项议事规则,完善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院部重大工作。加强党的建设,推动落实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四史”专题教育。深入实施党支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持续创建培育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全面提升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质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统筹抓好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和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构建学校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落实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扎实推进依法治校,抓好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建设,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健全学校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组织“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落实教育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与依法决策相统一。严格教育规范性文件管理。健全教育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教育行政裁量行为,改进教育行政指导、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等手段的运用。

(三)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市政府拨付我校的财政预算逐年递增。加大向省教育厅增资立项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加大“双一流”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向市教育局争取教育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拓宽教育专项经费来源渠道政策。充分利用好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争取政府拨款化解学校债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使用机制,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经费使用进一步向教学和信息化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建立“放管结合、权责明确、讲求绩效”的经费监管机制,督促落实投入和支出责任。推进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经费监管体系。加强和规范收费管理。完善学生资助和助力贷款政策,推进精准资助。加强学校财会、审计、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组织实施学校“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加强基建管理。做好外资利用工作。健全预算审核机制,加快预算执行,将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学校督导重点内容。

(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持以改革生活力、增动力,深入推进上学期部署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机制改革、专业(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机制改革、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条件保障机制改革、党建带群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改革等校级层面七大领域的重要改革事项。各部门严格对标尽责,扎实有序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党政办要组织专项督导督察,严明绩效奖惩,确保通过推进改革破解难题,通过成功改革固化制度,统筹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动出台和落实湖南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推动有关部门及时制定配套制度、政策和措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健全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改革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深化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督导质量和水平,督促各部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理顺督导管理体制,强化督导职能。优化督导运行机制,构建分级督导机制、分级分类组织实施的学校督导工作机制及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工作机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加强督导与制度约束联动,推动督导结果与资源分配、绩效考核、部门及个人年终考核衔接,完善督导报告公开的结果运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督导机构专职工作人员和专兼职督学,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提升督导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深化考试制度改革。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目标出发,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等制度。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通道,形成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就业推荐模式。加强学校招生、培养、就业沟通衔接,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联动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权力边界。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管理和服务方式。持续扩大院部在教学、人事、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加大校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监督。

(五)扩大学校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加强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和其他高校学术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学分互认,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高质量合作办学,建立高层次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共建基础创新研发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学校的对外影响力。

(六)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为契机,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学校信息化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支撑引领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抓住“数字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新型基础网络、数字校园、学习终端等建设,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通过实施安全等保建设、新建和改造智慧教室、校园三大平台建设、校园网主干设备带宽升级,接入设备更新、采用SDN配合NFV实现校园网络智能化,建设一卡通平台(智能门锁、水、电等一卡通)、建立云数据中心、物联网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移动校园平台建设等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建设大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平台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数据效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专业性、过程的高效性、服务的精准性,有力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个人电子学习档案,健全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探索5G和人工智能等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新形态,推动教学、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和评价等模式变革。

(七)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强化新时代科研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加强对重大教育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及政策储备,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科研机构体系,恢复并巩固学校教研工作体系,完善科研教研制度,搭建数据信息平台和教育教学调研平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努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建设若干个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科研“工作室”。

(八)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健全学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健全分析研判、检查考核、定期上报制度,加强课堂、讲座、论坛、出版、媒体、网络和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推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校联防的学生安全责任体系,压紧压实各级管理责任,推动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等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示范示范校项目建设,开展校园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与安防建设,到2022年,学校实现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率,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均达到100%。

 

 

中共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

2021年9月27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公室       2021年927日印发

 


地址:郴州市南岭大道180号  
电话:0735-2295666(招生就业)  0735-2357828(办公室) 
湘ICP备20001847号-1
邮编:423000           联系邮箱: contact@xnye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