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物局联合发布的2025年度“红色资源”主题“大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入选名单中获悉,我校申报的《邓中夏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实践》课程成功入选。该课程的成功,是我校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我校通过打造“四大课堂”,将邓中夏革命精神的传承从理论走向实践。
打造“理论课堂”,让革命精神“声”入人心
学校深耕理论教学,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以《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精神》为核心内容,系统开发系列理论讲座。课程不仅深入解析邓中夏同志“骨纵成灰、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更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将红色理论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小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打造“实践课堂”,让党性教育“走”出新路
学校将邓中夏故居作为核心实践基地,常态化组织学生前往开展现场教学。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举行微党课大赛、开展“重走革命路”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现场感受中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学校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与红色文化宣传相结合,组织学生担任故居义务讲解员、深入社区宣讲红色故事,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外化为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实际行动。
打造“赋能课堂”,让文化传承“活”在当下
学校创造性将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革命的火焰—邓中夏革命绘本》手绘创作基础上,开设红色文创工作坊,鼓励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进行红色主题的书法、绘画、短视频及文创产品设计。这一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更以创新手段推动了红色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传播,实现了“文化铸魂”与“技能强基”的有机统一。
打造“研学课堂”,让人才培养“落”在乡村
学校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依托研学旅行、融媒体技术等专业优势,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协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地方红色旅游路线设计、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视频制作等真实项目。通过“真题真做”,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乡村规划与产业发展,既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也为当地带来了切实的智力支持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双向赋能。
此次课程的成功入选,标志着我校在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守正与创新并举、育人与服务协同”的“大思政课”新格局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让邓中夏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育人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供稿:曹外成 编辑:刘贵雪 一审:何艳琳 二审:王资生 终审:史凌云)